事出意外的卢沟桥事变

  郑浪平 《不朽的光荣 - 第二次中日战争史》第十九章


  “卢沟桥事件发展的结果,不仅是中国存亡的问题,而将是世界
  人类祸福之所系,此事件能否结束,就是最后关头的境界。万一
  真到了无可避免的最后关头,我们当然只有牺牲,只有抗战。”   


  一九三七年七月十七日蒋介石在“庐山谈话”里发表的抗日心声


  第二次中日战争全面战斗正式爆发的时间,是从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的
卢沟桥事变之后,开始算起,因此七七事变的成因与发展,就成为中日战争
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时刻。

  不过如同历史上许多重大的事件,卢沟桥事变在开始的时候,本来并不
是一个事前经过设计的冲突事件,但是由于酝酿一场历史巨变的各种主客观
因素,早已存在与滋生之中,一旦出现了这个事出突然的摩擦,在一系列失
控因素的影响下,就成为可以引爆全局的导火线。

19.1  中、日、苏之间的三角战略关系

  根据当时英国外交官对卢沟桥事变的描述,整个中日全面战争的历史,
其起源竟然只是在华北永定河上,一座历史悠久的桥上发生的小事件而已。

第167页
若仅以历史事件本身而论,这种说法不完全不对,但却忽略了在整个“微小
事件”的背后,长达六年以上战争危机酝酿的背景。假如不是中国对于日本
一而再,再而三的侵略,已经到了忍无可忍、退无可退的地步,当时的中国
朝野,绝对没有狂热与固执到,只为了小小的卢沟桥冲突,就要扩大事端与
日本进行一场民族之间的历史决战。

  而更正确的看法应是,卢沟桥事变的本身,虽然只是中日之间多次冲突
的一个小火花而已,但最后却点燃了中日全面历史决战的燎原大火,这其中
一定有着非常复杂的背景因素存在。

  其实在卢沟桥事变之前的半年中,中、日之间冲突的危机,早已经到山
雨欲来风满楼的地步了。在中国方面,经过一九三六年十一月的绥远百灵庙
之战,以及十二月的西安事变之后,全国所有政治势力所达成的共识是,不
能再对日方任何的侵略,进行有损国格的退让。因为在一九三六年年底的百
灵庙之战,华军重创了由日军背后支持的伪蒙古军队,等于间接打了幕后的
主子一记耳光,使得全中国的民气、舆论,及长时期在日本欺压下所积蓄的
怒火,又因此沸腾,认为中国的军力已经足以对抗日本1,因此民意强烈的
表示,政府不能再对日本退让了。

  西安事变之后,中国在形式上终于停止内战,所有的军政派系都开始团
结起来,准备共同合作以对抗日本,因此国民政府不能再以安内作为准备抗
日的藉口。蒋介石很清楚了解到,他只有摆出不能退让的抗日姿态,才能成
为全国上下所拥护的最高领袖。虽然蒋知道,在当时,抗日的基本结构,在
中国内部才刚刚开始成形,要想真正能够有实力与日本进行全面作战,至少
还要有三到五年的准备时间,但是蒋介石却无法违逆不肯再对日本做出任何
退让的民意了。

  就当时的局势而言,日本与苏联才是注定非要一战不可的世仇,双方从
日俄战争的历史上冲突,到共产主义与法西斯主义之间的势不两立,都是导
至日苏必然决战的因素,这都是蒋介石所非常清楚的。事实上,当时日本所
有的国防与战略政策,都是把防俄当成日本国家安全规划的重点,就连侵略
中国的东北与内蒙,都是为了争取防俄之战略空间与战争资源的构想。苏联
更是把消灭日本的军阀与财阀的共同体,当成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历史任
___________
1 当时中国百姓就是这样的激动,大家实在受够了日本人的侵略,只要能够出一口气,中国
人就想要和日本人拼命,一般人根本不可能有“生聚教训”的深谋远虑。

第195页
务,因此日苏大战的危机,一直在酝酿之中。

  反而是,只要日本放弃侵略中国,中、日之间并没有一定要决战的理
由,假如中日爆发全面性的战争,从历史的观点而言,无论是谁赢谁输,最
大的获利者必然是苏联。苏联可以用最低的代价,同时侵略中国兼制伏日
本。所以蒋介石原本希望,中国能够尽量地对日本采取克制政策,让日本与
苏联的冲突能够提前爆发,这样日苏的第二次战争,绝对是世纪性大战,到
日苏两败俱伤的时候,中国就可以拥有足够的筹码,同时向苏联与日本讨回
中国应有的公道--要知道苏联对中国侵略的程度,绝对不下于日本。

  而在日本方面,对于是否要继续侵略中国,而造成中国的反抗,也有着
极大的争论。日本一些政坛元老,都对中国的历史有较深入的了解,所以他
们主张对中国的压力,一定要适可而止。这种意见,在日本的军部中,以作
战部长石原莞尔少将为首的“不扩大派”,则是居于少数2。石原认为日本
真正的世仇大敌是苏联,而中国在西安事变之后,已真正停止了内战,国家
开始有了全面的进步,同时抗日的民族共识已经形成,日本实在不易再刺激
中国,而引爆中日的历史全面战争,最后让苏联坐享现成的利益。而当前日
本应该好好地利用所占领的东北与内蒙,开发资源,建立对苏作战的准备。
假如日本真的还不能“知足”,见好就收,一定要继续扩大侵华,终于会引
起中国全面的反抗。那么中、日之战将成为一个无法脱身的战略泥沼,会使
得日本的国力耗竭,苏联刚好可以捡到个大便宜,而日本几十年的防俄努
力,就等于白费了。

  但是在军部中,居多数的是主张再给中国致命一击的“扩大派”,首脑
为杉山元大将3,特别获得日本海外驻军将、校的支持,其基本的观点也是
站在防俄的前提之下。扩大派认为,当时苏联红军受到史达林全面的整肃之
后,在相当一段的时间之内并无对日作战的能力,而中国才刚刚开始团结建
设,实力还没有凝聚好,因此应该利用这个机会,先给中国强烈的一击,完
全控制中国的华北,然后再回过头来,以更大的战略空间与战争资源,来对
付苏联。这派观点最为主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完全低估了中国反抗日本的决
心,是远远超过他在形式上作战之实力。在西安事变之后,中国对于日本的
任何侵略,是绝对不会再作任何让步了。而且中国一旦开始抵抗,就不会轻
___________
2 石原就是九一八事变的总设计师,可以说是日本当时最有远见的战略家。
3 最得日皇宠信的陆军大臣,扬言三月亡华,最后却无法解决中国事变,导致日本战败,他
因为担心受到战后审判,日本投降后畏罪自杀。

第196页
易停战,因此日本要想再多占领个华北,以增加抗苏筹码的策略,就成为日
本陷入中国战场而不能自拔的错误所在了。

  在卢沟桥事变的前夕,日本军政的领导人,面对这两派的争论,一直无
法达成政策的共识,因此日本在一九三七年初,的确是暂时减缓了对中国的
侵略速度,直到四月,才通过对华北分离自治继续施加压力的政策,但也仍
是旧调重弹而已。但是驻在朝鲜半岛、中国东北以及华北的日军将校,则是
觉得假如再不对中国动手,将会失去立功与发展的机会,因此开始鼓噪不安
地出现了“求战”情绪。

  而由于日本的经济,受到全球经济萧条的影响,民生不安,特别是中国
人民对于日货的抵制(中国是日本产品最大的消费市场),日本政府也束手
无策。因此当时日本舆论的倾向是,再增加对中国的压力,一方面扩大对于
华北资源的掠夺,一方面强迫中国政府取缔民间对于日本经贸的抵制。

  而苏联的史达林,则是非常稳健掌握住中、日、苏之间的矛盾关系,在
西安事变中,史达林对于确保蒋介石的安全,几乎施尽全力;接着在一九三
七年四月,莫斯科正式向南京提议,将提供国民政府五千万美元的信用借
款,以供应中国所需的军火,这种直接把军火交给反共的蒋介石,以增加其
中央军作战能力的做法,也只有史达林才会做得出来。中国与苏联也在加紧
谈判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中苏的结盟与亲近,是蒋介石为了抗日而做出无可
奈何的选择,因为当时的中国,无力单独抵抗日本的侵略,在国际社会中,
又没有国家敢过问中日之间的战争危机。蒋介石认为,既然日苏的矛盾已经
接近战争边缘,那么中国可以冒险的接受苏联“魔鬼”(应是当之无愧)的
援助,在必要时甚至可以拉苏联下水。

19.2  剑拔弩张的华北局势

  在日本而言,中苏之间的关系改善,已经开始威胁到日本“反共抗苏”
的基本对外国策了。于是日本少壮派的军官团体,开始要求日本政府立刻与
明确的理清对华政策,必要时动用武力来取得中国的华北,军人出身的首相
林铣十郎,既无法解决经济萧条的问题,又不能协调军方对中国政策的争
辨,所以在一九三七年六月请辞,由充满忠君爱国思想的近卫文末公爵出任
首相,但近卫对于军人的驾驭能力极低。

第197页
  正当日本政府的高层在争论,如何对付出现与苏联团结的中国政府之 
时,日本的关东军、朝鲜军与华北驻屯军的将校们,却早已经等待不耐烦
了,他们干脆决定,由自己先进行各种军事演习的准备,必要时自己动手。 

关东军将机械化的部队调往长城关口,并且经常进行以铁路紧急运送部队与
重装备的演习,日本的朝鲜军也在进行调动日军部队,进行如何能够越过鸭
绿江与渤海,以进入中国作战的演习。 

  而在华北的日本驻屯军,自从调升其地位与台湾军平等地位之后,增加
了一个混成旅团的部队,驻军总人数比辛丑和约所允许的兵力增加了三倍,
而且在一九三五年的丰台事件中,日军硬抢占了北平南郊的交通战略要地丰
台,设立军营(这些都是违反辛丑和约的做法)。这样日军在华北,早已完
成了对北平的三面包围,北平对外的联络交通线,只剩下西南的宛平与卢沟
桥一线了,就这样,日本在丰台的驻军,还不断的演习如何发动攻击,以一
举截断北平对外最后的交通线。

  早在两年多前,蒋介石就把华北的冀、察两省,交给二十九军将领宋哲
元等人,全权的运作,主要的目的就是在设立缓冲区而与以日本周旋;而逐
渐地,宋哲元对于南京是采取“七分合作、三分不合作”的立场。宋哲元在
冀、察的运作,一方面设法敷衍日本人的压力,对日本做出不少的让步,让
日军随时可以在河北公然演习,日本商社开始到处投资发展,汉奸团体也就
日益增加的发展之中。 

  宋哲元一方面也为二十九军的自己人扩大势力,到了最后,冀察平津所
有的地方首长职务,已经完全地落在二十九军的手里,这种军政不分的结
果,是二十九军的作战能力开始降低了。宋哲元明知以日本人节节进逼的做
法,至少在华北双方最后难免一战,但是他却没有利用充裕的时间与资源,
充实与精训军队,反而让二十九军的上层领导人分心,花更多的时间与精神
去担任地方行政长官,最为不幸的是,宋哲元更没有预先拟定与日军决战的
全面战略部署计划。

  到了西安事变之后,蒋介石已经成为中国一致接受的领导人,南京准备
抗日的决心与行动,是越来越清楚,宋哲元也知道,自己担任中日之间“白
手套”的时日恐怕不多了。在一九三七年年初,日本进一步施压时,宋哲元
干脆发表声明,宣布支持国民政府,而把日本人的各种压力,全部推给南京
来负责,又在一九三七年五月十二日,自己决定回到山东老家修养,而把应

第198页
付日本人的责任交给副手秦德纯担纲。

  这时候,虽然东京方面还在考虑如何对中国采取下一步的行动,但是驻
在东北、朝鲜与华北的日军,早已经失去了耐心,他们觉得搞华北特殊化,

竟然耗费如此多的时日,最后也只弄到一个若即若离的冀察政务委员会;而
南京国民政府又搞联苏容共的政策,中国军力与国力正在迅速的发展之中,
假如日本不在最短的时间之内,给中国狠狠一击,那么蒋介石可能真的会建

立出可以对抗日军的力量,那么日本就要错过控制华北的机会了。

  何况目前宋哲元长期不在河北,正是日军一个可以生事的机会,因此关
东军、朝鲜军与驻屯军的将校,大家都有了互相支援的军事行动默契。日本
驻屯军在河北的演习,就更为的活跃了,特别是在丰台的日军,更是针对攻
击宛平与卢沟桥,进行实战演习。并且还要求二十九军,同意日军的演习,
可以穿过宛平城。宋哲元不在,秦德纯也只有接受了,这时的平津一带,究
竟是日本的领土,还是中国境内,已经是分不清楚,人民每天看到的是,日
本兵举着日本旗、用着日本的枪、炮在那儿认真的操练着。

  而此时,蒋介石则在庐山进行暑期的国事讲习,以团结整个中国的社会
力量,同时也与中共的代表进行团结合作计划的细节协商。蒋介石最为关心
的是,抗日的国防腹地大西南军政力量整合的问题,因此他特派何应钦前往
四川,与当地各路军政领袖,进行军事整编的会议。因为四川才在年初,一
度为了军事整编,闹出很严重的动乱,全靠南京强力的介入,才能勉强稳住
了局势。蒋介石曾经准备与德国进行可以装备三十万军队的整批武器交易,
但是受到日本与意大利的干预,没有成功。

  原本局势最为紧张的河北,在七月初,意外出现了和缓的迹象,因为日
本驻屯军司令官田代皖一郎突然心脏病发作,生命垂危,日本正在考虑更换
指挥官;而中国方面,因为宋哲元长期的请假离职,副手不便有所坚持与担
当。因此中日之间的历史冲突大事,好像不至于在双方前线主帅都不能作主
之时爆发,但是却因一个意外而引爆了中日全面的历史决战。

19.3  小意外演成全面的冲突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平津一带的天候不佳,间歇的阵雨下个不停,这
天是河北省举行国大代表选举的投票日,选民相当的踊跃,这象征着河北仍

第199页
然与南京保持着主权的关系。而日军从六月开始,就在在北平到山海关一
带,不分昼夜地进行军事演习。七月初,日本驻屯军的司令官田代皖一郎重
病在床,由参谋长桥本群少将代理职务,使得驻屯军的各级指挥官拥有了更
大的决定权。

  当时驻屯军中,握有最大部队指挥权的,是旅团长河边正三少将,在七
月七日的当天,他赶往山海关附近,督导驻屯军与关东军的协同演习。因此
当天日军的演习重点,是放在离北平、天津较远的山海关地区,所以日本驻
屯军并无立刻要在北平近郊进行挑衅的预谋。

  不过,在北平南方交通枢纽的丰台,日军当天也举行一个配合性的小部
队演习,当时丰台日军最高指挥官是由联队长牟田口廉也大佐担任,他在七
日黄昏时,回到北平接洽公务,演习只由清水节郎中队长率领一中队(一个
连的兵力)的日军,在宛平城外进行夜间实弹演习。演习的假想目标,就是
攻占卢沟桥,其实这种操演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但是在当天的确只是一个小
型的训练演习,而没有事先设计的预谋。

  而在城内的守军是华军第二十九军三十七师吉星文团的金振中营4,营中
官兵对于日军这种耀武扬威,在中国领土上,任意的演习开枪,早已是恨之
入骨。从六月中旬,日军开始在丰台进行密集的实弹演习起,南京军委会已
传达给二十九军“加强戒备”的命令,因为整个北平的对外通路,就只剩下
这座桥还掌握在中国军队的手中了。

  日军在宛平城外的演习,一直持续到晚间十时半,这时候其所派遣的
“假想敌”,在黑夜中射击诱敌的空包弹,而据当时的日军报道,突然听到
间歇性的实弹射击枪声5,日军指挥官清水中队长立刻宣布,保持警戒与停
止演习,清点全队人数,搜寻“敌方”开枪地点。

  不料在清点人数时,突然发现少了一位负责传令的新兵志村菊次郎,因
此清水决定摆出作战阵式,并且向上级大队长一木清直中佐报告,一木清直
则向在北平东交民巷的联队长牟田口大佐报告。当时牟田口要求现场的日
军,务必进行强硬的交涉,并要求大队长一木清直立刻调派部队增援现场,
他则与日军驻屯军的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朗,立刻赶往宛平的现场。日军当
时交涉目标是,要找到失踪的士兵,同时当然也要抓到敢在“中国”的领土
___________
4 吉星文团的建制乃属何基沣旅,二十九军三十七师的师长是冯治安。
5 并没有日军遭到击伤或是受到实弹射击,只是好像“听到”实弹的枪声而已!

第200页
(不是日本的领土!)“非法”向皇军(日本丰台驻军是依法无据的)演习
开枪的“大胆之徒”(其实有无真的射击枪声,也无法证实)。

  不料中日双方正在进行交涉之时,日本所谓失踪的士兵已经找到了,但
是日军仍然坚持,非要连夜进入宛平城搜查不可。而中国的守军认为夜深雨
大,双方军队的情绪又紧张到剑拔弩张的地步,实在不便让日军进城,以免
爆发意外,何况失踪士兵已经归队,枪声问题又查不出个所以然,不如等到
天明之后再加以处理。但是这时日军的旅团长河边正三少将已在山海关得到
消息,立刻下令联队长牟田口,要给中国军队一些“教训”,要叫中国军队
知道,不能在中国的领土,对演习的日军“开枪”(只有日军可以在中国的
领土开枪、炮轰任何他们要想攻击的目标)。既然一木清直的部队已经调
出,牟田口大佐就有教训中国部队的打算。

  中日双方交涉到七月八日凌晨四时左右,日本人实在也吵不出个结果,
眼看天亮后大家就可以平静的解决歧见,但是日军部队已经在野外淋雨受冻
了等候了半夜,假如就这样回到兵营,实在“下不了台”,因此日军的联队
长牟田口就藉口日军又遭到华军射击,下令一木清直的部队,向宛平城的中
国驻军所在地进行射击泄愤,中国守军当然加以还击,虽然这只是双方没有
作战目标的交火,但是却是在卢沟桥事变中,真正的互相射击“事件”,双
方正确的枪战时间,是发生在七月八日的清晨五时左右。这时华军没有被吓
倒,沉着地还击,日军的射击更完全没有讨到任何的便宜。

  由于局势早已高度的紧绷,因此在卢沟桥附近的军事冲突一发,双方立
刻都以加急电报分别向东京、南京报告请示。日本军部接到电报之后,立刻
下令驻屯军司令部指挥丰台驻军,要日军在下列的基础下,就地解决此次的
中、日军事冲突,一、日军务必控制永定河左岸阵地,二、设法解除中国军
队在永定河左岸的武装。三、驻屯军可以调派部队增援卢沟桥前线。而这个
指令正好和旅团长河边的意见相同,于是他立刻调动军队,赶往丰台支援牟
田口联队,准备夺下卢沟桥、“踏平”宛平城,以教训中国人的无理。而日
本的媒体,则把这个新闻,炒的火药味十足,认为事关日军威望与国体尊
严,非要追究到底,给中国军队一个教训不可。

  但是日军的确低估了守军的战斗意志,牟田口大佐以为只要日军全面动
手,华军必败无疑,结果他没有等驻屯军的援兵到达,就在八日下午,率领
丰台日军再攻宛平与附近阵地,但是遭到华军强烈抵抗,华军甚至出兵迂回

第201页
攻击,造成日军伤亡惨重。日本根本没有办法拿下卢沟桥,当然也没有办法
踏平宛平城。事情演变至此,当然造成旅团长河边的震怒,日本方面只有先
和中国方面进行谈判,在七月八日的晚上,由张自忠与松井太久朗签订停火
协议:一、中国军队撤出宛平。二、日本军队退回丰台。三、宛平改由中国
的保安队(石友三部)接防。既然达成协议,整个事件看起来应该可以告一
段落。

  虽然交火的第一线已达成和解的协定,但是日本的军方却出现了强烈的
求战期待,特别是关东军与朝鲜军的少壮派军官,已经演习入关支援作战很
多次了,因此早就有意要展现自己的兵力,他们立刻自行发表公开声明,表
明日本军队必须要好好地教训华军,并且誓为华北驻屯军的后盾,同时将请
战与求战的强烈主张,回报东京。东京军部的少壮派军官,同样也是兴奋异
常,自动停止休假下班,昼夜进行草拟日军在华北军事行动的计划。

  而早已期待日本应该以果断的力量,打开华北僵局的日本舆论,在报导
卢沟桥事变时,都以极其夸张的手法,报道中国军队竟然敢在“中国”的领
土,骚扰日本皇军的“非法”演习,因此要求日本政府,必须要给中国狠狠
的教训一番,叫中国懂得尊重日本。日本内阁立刻煞有介事地对这个事件,
进行讨论,不过由于政府与军部内扩大派与不扩大派的意见仍然无法妥协,
接着又传出驻屯军与二十九军达成解决协议,因此只有暂时作罢。日本内阁
在九日宣布“不扩大”方针,只要求华军必须从卢沟桥撤退,不过参谋本部
却开始研拟日军对华北的作战计划,以备军情变化的需要。

  卢沟桥军事冲突的消息传到庐山,蒋介石对于卢沟桥交火的冲突,倒是
相当严肃看待。虽然以目前的各种情报判断,这只是日军演习所产生的意外
事件而已,背后应该没有特别的策划与预谋,但是他仍然认为,要特别小心
局势的发展,因为他绝对不能再因判断错误,让北平重演九一八事变沈阳沦
陷的悲剧了。

19.4  中国全体军民决心绝不退让

  而蒋介石在当天的日记中,已经留下中日双方可能就此爆发全面军事冲
突的不祥预感。隔天,虽然传来中日双方已在前线达成和解的协议,但是蒋
介石却更为不放心,八日蒋拍发电报给在四川的何应钦,就他立刻设法完成

第202页
四川整编工作,兼程赶回南京,准备调兵遣将的事宜。接着蒋介石又下令在 
庐山开会的西北军将领孙连仲,立刻下山,率领四个师的部队,进驻河北保
定,以作宋哲元的后应。

  蒋介石亲自拍电报给宋哲元指出:

  “卢案必不能和平解决,日方将得寸进尺,决无已时,中央已决
  心用全力抗日,宁为玉碎,以保持我国家之人格,此次胜败全在 
  兄与中央共同一致,无论和战,万勿单独进行,以免遭敌各个击 
  破,兄可将司令部移防保定,以免受到日军的包围。”

不过这次宋哲元根本不把蒋介石的指示,当成一回事办理。

  同日在延安的毛泽东,召开政治局会议之后,也立刻发出电报,支持南
京要对日本采取强硬的立场,并且派遣周恩来等人前往南京,共商抗日的大
计。这时中国各地的舆论,也是一片不能退让的抗日情绪。七月十日,蒋介
石更进一步的对军令部下达指令,进行各种可能发展的参谋作业准备,以备
局势急转直下,迎战日军。蒋介石同时也对各路的军政领袖们,发出“中央
决心抗日,希望大家前往南京,准备共商抗日大计”的电文。而这个电文所 
得到“各路诸侯”的反应,是出奇的热烈。两百年来,中国第一次这样展现
团结一致的对外作战立场。

  在华北的日本驻屯军接到东京不扩大的交涉方针指示,双方最大的困难
是,华军不能同意从卢沟桥撤退。七月九日,河边旅团的部队在卢沟桥附近
集结完毕,完全不顾刚刚达成的停火协议,立刻对卢沟桥等阵地发动攻击,
日军原希望能够展现一下皇军无敌的军威,但却仍然一样地遭到华军强力的
反击,卢沟桥还是没有攻下,日军反而遭到华军的包抄攻击,损失了不少人 
马。

  日本驻屯军只有改用谈判的方式,于七月十一日,中日双方又在会商解
决办法,结果中国同意:一、对于事件表示遗憾,并且约束部下不再发生类
似事件。二、卢沟桥附近阵地改由保安队接防。三、彻底取缔抗日团体。在
中日达成协议之时,日本驻屯军司令官田代中将已经进入弥留,日本军部急
派香月清司中将接任驻屯军司令官,当天启程赴任。同时在山东休假的宋哲 
元,在接到部署十万火急的电报催促之后,也才在同一天,离开山东老家,
准备回北平处理对日本的交涉。

第203页
19.5  日本决定出兵华北

  但是在东京,事情却有了急转直下的发展,七月十日午夜,东京参谋本
部接到日本驻南京副武官大城户的最新情报,指出蒋介石已经开始调动部队
北上,支援宋哲元,这个情报造成日本参谋本部担心驻屯军缺乏主帅控制大
局,兵力可能不足,而会吃国民政府援军的大亏;而在此时关东军与朝鲜军
更是不断发出“请战”的电报,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甚至派遣少壮派军
官返回东京,陈述作战要求,并且表示,关东军已经主动开始集结部队待
命,准备随时支援华北的驻屯军。

  因此日本的参谋本部在面对海外驻军重大的压力,以及对于敌情调军必
须有防卫的动作下,作战部长石原莞尔终于被迫同意,在内阁会议中提出华

北增兵方案。七月十一日,日本政府先举行五相会议,在陆相杉山元的保
证,以及参谋本部的局部防卫前提下,正式决定出兵中国华北,并且下令日
本进入动员,以支持日本在中国华北进行有限的军事行动,日内阁接着在下
午三时,行礼如仪的通过“华北增兵方案”。

  日本的内阁会议结束之后,紧接着在十一日下午四时,参谋本部与陆军
省长官正式晋见日皇,请旨出兵华北。日皇裕仁在得到陆相杉山元的“保
证”,假如中日爆发全面战争,日本最多只要三个月的时间,就可以解决中
国任何的反抗。同时参谋总长闲院宫亲王戴仁也保证,苏联绝对不会利用中
日冲突的机会与袭击日本。这样裕仁就正式批准日本对华北进兵的圣旨,中
日之间的历史决战,就这样无法回头而要开始了。

  在日皇批准对华北增兵命令的新闻发布之后,原本饱受经济低迷与政治
混乱打击的举国上下,全都进入疯狂亢奋的状态,他们认为日本再现帝国神
威的时刻,终于来到了,日本全国都出现热烈募款支持军费的活动,各个征
兵站都是大排长龙,各种劳军团体与军眷后援会纷纷组织起来。日本人民普
遍的认为,只要日军出击,中国必定屈膝,接下来将是日本可以任意宰割中
国所有市场与资源的黄金时代了!

  日本参谋本部接到御旨批准出兵的同日,立刻向关东军与朝鲜军下达临
参命五七号、五八号,调动日本关东军的第一旅团,第十旅团,朝鲜军第二
十师团,以及相关的战车、炮兵与飞行团,立刻多头齐发,进军中国华北,
接受日本“支那驻屯军”的指挥,准备参与教训中国的作战。

第204页
  日本参谋本部同时对驻屯军新任司令官香月清司,颁布了日军在华北作
战计划,“以打击中国第二十九军为目的,战事局限于平津地区”、“军事
行动开始之时,速以武力膺惩中国第二十九军,第一期应先将北平郊外之敌

扫荡至永定河以西”。而朝鲜军司令官小矶国昭大将,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
吉大将,以及其属下的少壮派军官,更是直接与主动地对香月发出讯息,要
求他能够把握机会,不负众望地给华军致命的一击,以实现华北分离的计
划。他们保证会在战场与军部,全力支持驻屯军的任何强硬行动。因此香月
在热烈地请战情绪影响之下,又刚走马上任,自然无法让大家失望,因此他
立刻决定,要给华军强烈的教训,以加速推动“华北自治”。

19.6  宋哲元处置失当

  而宋哲元在七月十一日才迟迟地回到任所,根本不理会蒋介石多封指示
机宜的电报,更没有将司令部移防的准备(更为离奇的是,宋哲元根本不向
南京报告所有情况,也不请示任何的机宜,完全独断专行,害得南京国民政
府,无法掌握最新状况,所有消息要靠军统局电台的报告)。宋哲元当天立
刻就直接前往天津的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部,与香月直接接触。

  香月在日本的援军尚未抵达之前,先与宋哲元进行缓兵之计的交涉,提
出严厉的七条件,内容是要宋将任何“反日”的党政军力量,全部撤出河
北,宋哲元竟然一口答应香月所有的要求。宋哲元认为只要二十九军让步,
日本也就会伸手不打笑脸人,而得以“大事化小”。因此宋哲元在七月十五
日,公开发表声明,表示卢沟桥问题只是小事一件,目前已经得到合理解
决,并婉谢中国境内各方的支持二十九军备战的捐款。

  宋哲元的逆来顺受,却引动日军更大的野心,香月清司在十七日派参谋
通知宋哲元,要宋哲元一定要在十九日之前,以正式的文字协议,完全接受
日本的要求。十八日,宋哲元参加前驻屯军司令官田代的丧礼,与香月见
面,正式向日军道歉,并且下令张自忠与日本代表签订接受日方要求的协
定。七月十九日夜晚,中、日终于双方达成撤军协议,约定双方军队将于七
月二十二日,各自撤离军事冲突的交战前线,以缓和华北冲突的局面,二十
九军并正式道歉。因此在七月十九日,宋哲元为此再一次发表声明,认为整
个事件已经得到合情合理的解决,希望大家不要听信谣言,中日双方应该互

第205页
信互谅、和平相处。

  宋哲元回任之后,一再示弱的表现,的确令国民政府与中国人民大吃一
惊。蒋介石特别感到不安,因为所有宋哲元的行动与交涉,一直没有片纸只
字的回报南京;对于蒋介石之指示:“对于日本的要求,不可以轻易的让
步,同时应将司令部迁移到保定,集结军队以备不测,”也根本不加理会。
因为蒋介石已认为,在日本压力之下,任何表现善意的让步,任何没有实力
备战为后盾的交涉,都会让日本觉得可以得寸进尺,终于会诱使日军采取武
力行动。

  无奈宋哲元担心蒋介石会以抗日为名,将中央的力量,重新回到冀、察
发展,因此宁愿向日本低头,以求自己能够继续成为南京与东京之间的缓
冲。而宋似乎不了解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是崇拜强者、轻视弱者,因此宋
哲元一再忍让与低头的表现,正好给香月一个错误的印象,认为抗日英雄宋
哲元,不过尔尔,因此香月已经决定,要在援军赶到之后,在河北给二十九
军一个狠狠的教训,以报日军曾在喜峰口受挫之仇。

  这时候,事情的发展逐渐接近失控的状态,宋哲元这一系列的表现,不
但让全国人民感到失望与困惑,就连蒋介石也感到事态不妙。全国人心开始
浮动不安,日军的行动更为大胆,因此蒋介石在庐山连日与政府军政首长以
及社会的名流会商之后,于七月十七日,正式发表庐山谈话,宣布中央政府
坚定的立场。

  在庐山谈话里,蒋介石代表了所有的中国人,发表了决心迎战的心声:

  “卢沟桥事件发展的结果,不仅是中国存亡的问题,而将是世界
  人类祸福之所系,此事件能否结束,就是最后关头的境界。万一
  真到了无可避免的最后关头,我们当然只有牺牲,只有抗战。”

  蒋介石在谈话中清楚地指出,假如日军强行占领卢沟桥,必然会进一步
进逼北平,而假如北平不保,日本接着当然会进犯南京,因此若是卢沟桥事
变不得到妥善解决,那么中国将会面临最后关头的选择。但在和平尚未绝
望前的一秒钟,中国还是希望和平的,希望中日双方能够以外交方式解决卢
沟桥事变。蒋介石进而提出中央政府对于卢沟桥事变解决的最低四点原则:
一、不能侵犯中国的主权与领土完整。二、冀察政务委员会不能有任何不法
的改变。三、政府任命的官员不得撤换。四、二十九军的防区不得变更。蒋

第206页
介石指出,这是一个弱国最低条件的外交立场,希望日本能够设身处地的考
虑,不要逼迫两国关系达到最后关头,不要造成中日两国的世代仇恨,应该
能够适可而止。

  蒋介石一方面代表中央政府发表了捍卫国家领土与主权的立场声明,并
且清楚指出,假如日本真的还要进一步的侵略中国,那么这就是迫使中国面
临全面抗日的最后关头了。蒋介石仍然进一步的电告宋哲元,在进行谈判
时,千万不要轻易地相信日本的援兵之计,同时蒋介石已经在南京开始与日
本使馆进行直接的外交接触,但是日本使馆却明白表示,卢沟桥事变是地方
事务,将由华北驻屯军与宋哲元进行直接的谈判,日本政府只是藉着外交管
道,警告南京国民政府,不要煽动仇日的“爱国活动”。

  不过在北平的宋哲元,对于蒋介石维护主权的庐山谈话,根本充耳不
闻,还是完全的接受日本无理的要求,宋哲元还以为卢沟桥问题就此告一段
落,因此他一方面下令二十九军依照协议撤军,并且拆除在北平备战的防御
工事,此时宗哲元才将七月十一日的中日旧协议(不是最新十九日的城下之
盟协议),电告南京,并且要求中央停止派孙连仲等部队北上,同时不接受
中央提供的备战军火。

  蒋介石在七月二十日赶回南京,接到宋哲元过时的报告,为了避免在大
敌当前,出现中央与华北当局的不和,只有勉强同意宋的协议报告,但是希
望宋哲元能在协议上,为中国争取到更多的人事自主权。蒋介石一方面星夜
派遣与宋哲元熟识的戈定远、熊斌北上,亲自向宋解释中央抗日的决心与立
场,希望他能够加以配合。

  就在宋哲元完全向日本压力屈服的第二天,日本在丰台的皇军,不但不
按照协议撤军,反而对宛平的中国守军,发动军事突击,以密集的重炮,猛
轰卢沟桥与长辛店的中国守军阵地,华军团长吉星文受伤。同时日本的内阁
受到宋哲元示弱的鼓励,以及认为这是南京与华北之间的立场对立,因此计
划从日本国内出兵,增派三个师团部队,直接增援华北,以对宋哲元的部
队,进行猛烈的打击,并且乘机完成华北自治的计划。

  虽然来自南京与东京的消息,都对宋哲元的做法,产生了极大的否定讯
息,但是宗哲元仍然坚持自己对日本让步的做法。七月二十二日,宋哲元下
令第二十九军各部,仍然要依照协议撤军,但是日军却根本毫无移防的迹
象,反而是大军源源不绝的从关外以及朝鲜等地,进入平津地区。局势已经

第207页
非常的明显,日军在平津一带开始形成合围的优势兵力。对香月而言,这是
一个全面重击二十九军,彻底解决华北自治问题的最佳时机,但是宋哲元却
拒绝面对事实与危机,仍然相信日本人会遵守协议,和平解决卢沟桥事变。

19.7  日军决定攻占平津

  七月二十五日,日本朝鲜军增援的先遣部队,已经到达北平南郊的廊
房,这是平津之间的交通要地,日军不顾一切的进犯廊坊车站,引起守军的
反击,双方的部队再次爆发新的战斗,中国守军不敌,因此被迫撤退。宋哲
元这才发现大事不好,紧急下令二十九军备战(又是仓皇应战,事前根本没
有完整与全套的作战参谋作业)。而当天夜间,日军准备派遣部队混入北平
城内,做为接战时的内应,但是被守军发现,于是设下圈套,先让日军进
城,然后在半途加以围歼,这就是令日军颜面无光的“广安门事件”。

  香月闻讯之后大怒,此时东京军部电报指示,日本援军已到,驻屯军可
以掌握战机动用武力。香月于是在七月二十六日,对宋哲元发出限两天内自
动撤离北平驻军的“最后通牒”,宋哲元接到日军最后通牒之后,这时才如
梦初醒的发现,华军已经陷入战争的危机当中。于是宋一方面严拒日本的要
求,发出自卫抗日的通电,一方面加速调兵布防,并且要求中央紧急军事援
助。七月二十七日,日本参谋本部下达临参命第六十五号,正式调动日本第
五、六、十等三个师团,直接由日本本土增援华北。于是驻屯军司令官香月
清司,既然已经重兵在握,当然把握机会,下令日军开始对北平与天津,发
动正式攻击。

  这时候宋哲元的兵马调动,可以说是已经太迟了。七月二十八日,准备
驰援防卫北平的二十九军部队,于行军途中,在北平近郊的南苑,突然遭到
日军陆空夹击,二十九军在来不及散开布防之下,死伤惨重,副军长佟麟
阁,以及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同日阵亡。宋哲元这才发现,二十九军这些年
来,没有积极的提升总体的战力,只坐享割据一方的利益,而日军战力已经
更有进步,因此二十九军在与日军正面作战之时,已经无复当年之勇,因此
军心大乱。

  虽然南京电令宋哲元应在平津重镇,力战却敌,但是宋哲元发现,自己
的部队已经遭到日军多面包围,战力不足,在接到香月敦劝宋退出北平,以

第208页
免古都遭到兵灾的电报之后,宋哲元只有匆促地进行安排,由张自忠代理其 
冀察政务委员会职责,于七月二十九日夜晚,率军连夜奔逃。但撤离北平如
此重大的决定,宋哲元事前事后,连一封电报都没有报告南京。日军当晚进 

入北平,蒋介石是收听日本广播,才知道北平沦陷,宋哲元已经不战、不告 
而走了。

  二十九日的当天,驻天津的三十八师(师长张自忠),联合天津的警卫
部队,对天津的日本租界与机场车站,发动攻击,进展相当顺利,攻克多处
阵地,直逼日本在天津租界中心的海光寺,而此时部分冀东防共自治政府的
伪军,也枪杀日本的警卫队,以及俘虏伪政府汉奸主席殷汝耕,向二十九军
起义投诚。不料宋哲元已经仓皇逃走,起义的部队找不到接应的华军,结果
被日军追击而溃散,殷汝耕才得以脱逃。

  而在天津战场,华军居于优势,因此遭到日军空军猛烈的轰炸,南开大
学等地因此被毁,而此时日本从本土调动的增援部队,刚好开始到达天津的
外港大沽,因此立刻向天津华军发动攻势。由于天津守军听说宋哲元已经逃
跑,北平也同时沦陷,当然也就从天津撤退,因此在七月三十日,日军就占
领了天津,自此平、津就完全陷入日军的手中了。 

  宋哲元(昔日的“抗日英雄”)及所率之二十九军,与经营多年的冀察 
政务委员会,也就从此正式的走入历史。日军新集结之重兵,对宛平与卢沟
桥发动全面攻击,才也在同一天攻下了这个造成中日双方大战的历史地点。
至此日军已经基本完成全面控制永定河以西的作战目标,并且攻占了中国最
为重要的北平、天津两大城市,日本当然是举国同欢。日军根本在没用多少
力气的状况下,就有此战果,也发觉二十九军的战力不过如此而已,“三月
亡华”的说法恐怕还是太高估华军的实力了。因此不扩大派的论点,立刻被
压制,日本认为在华北的军事胜利既是唾手而得,何不乘胜追击,多强迫中 
国让步,反正华军是不堪一击,日本仍然会有足够的能力来对付苏联可能的
威胁。

19.8  卢沟桥事变引爆中日全面战争

  就历史事件的顺序性而言,卢沟桥事变的确是中日之间全面大战的开始
时刻,但是检讨卢沟桥事变,却发现这不是日军计划中的一个战略攻击行

第209页
动,而是一个军事意外,由于中日双方已经在历史决战关头徘徊多时,最终
因为前方军事负责人,没有完全掌握状况(一人重病,一人休假),而使得
卢沟桥事变由小变大,最终失去控制。

  而形成这场历史大决战的起因,当然是日军在华北的野心与企图,已经
形成一个随时可以引爆的火药库。但是假如当时宋哲元不是抗拒南京蒋介石
的指示,一味地对日低头示弱,让日本低估中国的抵抗决心,以及认为中央
与华北之间有了可以利用的裂痕,造成日本扩大派的主张占到上风,那么卢
沟桥事变是否会演变成为中日全面大战的起点,还是一个可能的疑问。

  假如日本驻屯军司令官不是正在权力交接的空档,而让部属旅团长河边
正三少将,多次的企图攻下卢沟桥,好展现自己统帅日军的武力与军威,但
是却一再的受挫,因此迫使驻屯军与关东军的求战声浪升高,那么整个的大
局,也许可以不至于因为卢沟桥事变的“小小冲突”,而立刻的急转直下成
为华北全面战争。事实上,过去中日双方在平津一带,已经发生过几次比卢
沟桥事变还要严重的冲突(两次丰台事件、大沽事件),但是都没有引爆中
日双方的决战,但是这次的“微小事件”却造成中日的历史决战,这也许就
是历史所安排的命运?

  事实上,蒋介石对于卢沟桥事变之后,下令立刻驰援与备战,原是为了
展现华军的实力与决心,而能让日本有所自我约束的警觉,了解中国不可能
再退让,并非决定就为此事变派兵,而与日本进行决战。因为当时国共合作
的谈判,还没有达成结论,整编六十师部队计划,才完成二十师而已,空军
也没有达成作战的编组,西南战略基地的整理与建设才刚刚开始进行规划。

  因此按照蒋介石的战略设计是,中日之间尽量维持不正面决裂,而让日 
苏之间的矛盾先行破裂,假如中日之间的决战真的无可避免,最少也要拖到
一九三八年底,最好是到一九四〇年之后再展开。但是蒋介石派军北上的动 

作,却让宋哲元大大的误会了,(这当然是张学良事件的后遗症之一,蒋介 
石担心宋哲元误会中央乘机派兵收权,还特别派同是西北军的孙连仲、庞炳 
勋部队进入河北),造成日本判断,冀察政务委员与南京政策不合,因此大
胆的对平津动手。

  蒋介石在七月十日,特别要求英国大使许阁森与伦敦联络,希望英国能
够调停中日之间的冲突,同时电令正在英访问的特使孔祥熙,进行外交试
探,但是英国却在绥靖主义的影响下,有心无力。接着蒋介石又分别向美

第210页
国、德国、法国大使表白中国希望和平的立场,但是这些国家也都没有充分 
意识到危机的紧迫性,甚至有些西方国家还希望中日之间爆发战争,可以减
缓他们在东南亚与太平洋所受到的日军压力。因此,国际社会对于中日之间 

的战争发展,完全采取隔岸观火的态度,看看中国究竟能够抵抗日本多久。 
日本当然是有机会充分了解国民政府之“求和不避战”的立场,但是日本还
是觉得,这是一个动手解决华北的时机。

  平津既然沦陷,举国震动,蒋介石在七月三十一日,发表全军将士的抗
战声明,并且在内部高层会议之中,蒋介石极力为宋哲元违背中央指示,擅
自撤离北平的做法辩护,认为目前是团结抗日的时刻,只要宋哲元继续拥护
中央抗日,没有必要再追究责任,当天蒋介石下令财政部立刻拨款给二十九
军的后勤所需(当时地方军的财务是独立的,宋哲元不战而丢掉平津,财源
尽失,军队衣食立刻发生问题),并且在随后发表的华北战斗序列之中,任
命宋哲元为第二集团军司令,负责津浦线的防务,并将二十九军扩充为三个
军的编制。

  事实上,日本方面的不扩大派,在卢沟桥事变之后,也曾试图以和平方
式来解决中日之间的冲突。在卢沟桥事变的消息刚开始传回国内之时,首相
近卫文末、海相米内光政大将,外相广田都认为,这可能是陆军所蓄意制造 
的事端(这次到是冤枉了日本陆军),但是日本政府在发现宋哲元一味退
让,以及日本海外驻军一再地请战之后,才认为不妨利用这个机会,从中国
身上多捞一些利益,以转移国内的经济与政治的压力。

  但是参谋本部作战部长石原莞尔少将,却清楚地看出,中国很可能已经
退无可退了,日本若要再进逼一步,中国必然会决死抵抗,而把日本陷入战
争泥沼之中,苏联将会渔翁得利,更容易击败日本。因此石原曾经要求广田
外相,甚至是近卫首相,亲自前往中国,进行和平访问,此举曾经得到政坛
元老西园寺公望的同意,但是遭到军部强烈的反对。石原甚至直接用无线电 
与驻屯军的联队长牟田口大佐通话,要求驻屯军撤离丰台,避免与华军在卢
沟桥继续产生冲突,当然石原的这个要求,引起驻屯军少壮派军官强烈的抗
议。石原把动员国内部队前往华北的命令也搁置了将近十天,但是最后日本 
受到宋哲元一再退让的刺激,于是举国狂热,民气沸腾,认为中国既然示
弱,实在是大好时机(哪有现成的便宜都不捡的道理?),因而终于进行攻
占平、津的军事行动,石原接着就被调职了。

第211页
  其实日军攻占平、津后,日本内阁曾经要想就此逼中国签下城下之盟,
将永定河与海河与长城之间的地区,化为中立地区(按照日本的解释,中立
者,就是中国不得干预,日本可以操纵)、要求中国正式承认满洲国、国民
政府撤出在冀察的所有机关、禁止全中国所有反日的活动、中日签订防共协
定、对日本开放中国市场。这些条件,在八月十日由日本驻华大使川越茂,
向中国外交部亚洲司长的高宗武提出,但是这种丧权辱国的条件,当然是不

可能被国民政府所接受的。

  蒋介石终于决定,这是国民政府决心抗日的最后关头,因此下令华军,
积极准备在华北与日军决战。但是在上海爆发中日虹桥机场的军事冲突之
后,日本海军开始大量在上海集结,因此蒋介石决定将全面抗日战争的主力
战,移转到上海。八月十三日,日军在上海发动攻势,十四日蒋介石发表抗
战自卫声明,十五日,日本宣布全国动员,成立作战最高司令部大本营,并
下令成立华北方面军与上海派遣军的战斗序列,中日的历史决战,就此全
面地展开。

19.9  七七事变的检讨

  我们了解卢沟桥事变所引爆的中日历史决战,与当夜第一枪的历史真
相,以及志村菊次郎的失踪复返,并无真正或必然的关联。整个卢沟桥事件
的真相是,事前既非日军故意设计,而在事后也没有立刻引爆全面的冲突。
中日双方最高阶层对于这个事件一开始的反应,其实是比较倾向“不扩大”
的立场。这个小小的事变之所以会扩大,主要原因是日军的旅团长河边正三
少将,与联队长牟田口廉也大佐,硬要藉这个题目,扩大事变以拉高自己的
威望,而当时驻屯军的代理长官参谋长桥本群又压不住现场状况,造成中、

日虽然达成解决的协议,很快的又被推翻,冲突越来越多,事情越闹越大,
日本的舆情更是出现狂热的求战情绪。

  这时候,不但是关东军与朝鲜军的将校们,全部主张强硬对付中国,连
日本的舆情,也是高喊日本必须拿出行动,惩罚中国的“无礼”,驻屯军的
部属更是已经杀机已露,难以约束,人人都想利用这个机会立功,所以新任

的驻屯军司令官香月清司,在强烈的行动企盼压力下,几乎是别无选择的要
籍机立威。而唯恐天下不乱的日本海外驻军将校们,更是拉帮结派的对东京

第212页
进行请战的压力,日本的舆论同样的推波助澜求战,整个问题才急转直下的 
扩大成为无法控制的战争。

  虽然在事件刚刚开始之时,日本的不扩大派还是占到上风,但是在派遣
驻屯军司令官新任人选时,竟然让在“二二六事变”中,扮演要角的香月清
司出任。香月本人原是倾向不扩大派的正统日军将领,但是他又想利用这个
复出的机会,大干一场,才能更有前途,这和关东军与朝鲜军将校想要惹事
生非才能建立功业的立场是一致的。香月清司在眼看宋哲元一再地示弱求
和,中央军的支援无法投入河北,于是决定动手。而宋哲元的犹疑态度与示

弱的表现,加上与南京不同步的立场,都使得日军认为,这是打击中国华北
的良机。

  总之,七七事变之所以最后发展成为中日历史大决战的第一枪,真正的
关键时刻,不是七月七日当天晚上的事故,而是在七月十一日所发生的一连
串变化。因为在十一日的当天,日皇正式下令派遣大批日军进入河北增援,
香月清司也在同日接任驻屯军司令官。也在这一天,中方的宋哲元,抱着一
种不完全信任南京,亦不打算与蒋介石指示合作的态度,消假上班,宋并且
擅作决定,以逆来顺受的态度向日本压力低头。这三个同在七月十一日所发
生的事件,决定了卢沟桥事变最终发展成为华北事变,然后进一步发展成为
中日之间的历史大决战。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就不可能悬崖勒马、就地化
解中日之间的冲突了。

  从卢沟桥事变的小意外事件,而逐步扩大成为平津陷落的华北事变,这
些年来,身为华北军政最高领袖的宋哲元要付相当的责任。因为他没有进行
全面与周详的作战准备,在日军的攻击下,就让平津重镇轻易的沦陷。有了
九一八事变与热河、内蒙沦陷的教训,以及长达三年的准备时间,宋哲元居
然没有一套完整的建军备战之抗日方略,也没有周延的防卫平津之参谋作
业,以及全面抗日的作战计划,真是令人感到不解。

  而在卢沟桥事变之后,宋哲元擅自违背南京之“要抵抗”命令,以及阻
挡支援的军力,最后更是擅自决定不战不告而退,其实在历史的意义上,他

才是真正的奉命抵抗,却自行退却的“不抵抗”将军。不过这时中国需要抗
日英雄的形象,因此也就没有人追究宋哲元不抵抗的责任了。比起张学良因
奉命不抵抗,而让他为之遗憾终生,宋哲元实在是幸运太多了。不过从此宋 

哲元也一蹶不振,再也没有可观的重大战功,两年后就因病去世。幸而其他

第213页
的二十九军将领,很快就恢复战力,象张自忠的以身殉国,刘汝明的奋战不 
懈,还有冯治安也是一位很出力作战的将领。

  七七事变既演变为华北事变,蒋介石已是退无可退,只有率领中国走上
抗战之路。这时的局势是,国际社会袖手旁观,日军侵略凶性大发,中国各
路诸侯积极请战,沸腾的民意更是要求抗日,蒋介石于是断然决定,中国已
经无法再对日本退让,假如日军一定要继续的侵略中国,她就只有提前与日
本决战。但当时的中国,实在是真的没有准备好而能与日本决战,但是历史
的命运已经逼得她没有其他的选择。卢沟桥不确定的枪声,以及误以为失踪

的日本士兵,就成为引导中、日两国进入了历史大决战的藉口。

  虽然中日战争从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的卢沟桥事变,全面地展开,但是
中国对日本,一直到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九日,才正式宣战。整个中日战争的
政治决定流程如下:国民政府是到了一九三七年八月七日的最高国防会议
上,才决定全面对日作战,蒋介石于八月十四日宣布中国自卫抗战声明。日
本政府是到了八月十五日,决定设立大本营、进行全国动员、正式组织进攻
中国华北与华东的战斗序列,这样中日两国才算是全面的开打。

  当时,中日双方都没有正式进行法定的宣战程序,这时双方均认为,若
是中日正式宣战,会影响到国际社会出售作战物资的法律运作的问题,同时
一旦停战,还要签订正式的合约。中国没有打胜的把握,不能签下任何割地
赔款的合约,日本也不敢公然的独占中国利益,而引起国际的反弹,所以中
日的正式法定交战状态,是在卢沟桥事变之后四年又五个月,经历过了几千
场的战斗之后,才于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九日,由中国政府以法定的程序,正
式向日本宣战。

  但是历史没有忘记,中日全面战争正式的引爆点是卢沟桥。虽然在七月
七日的当天,中日双方既无正式的交火,也没有人员的死伤,但是整个中日

战争,仍然是从七七延伸而来,中国人世世代代都应记得为什么这是中国全
面抗日开始的纪念日! 



www.ccina.com

中国失土收复论坛

郑浪平 《不朽的光荣 - 第二次中日战争史》

www.npla.org/gl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