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河与长城之战的检讨

 郑浪平著 《不朽的光荣 - 第二次中日战争史》第十一章


    当时中国四分五裂的部队,包括中央军、东北军、西北军以
  及晋军,在长城进行之对日作战,是第一次各路军系的联合军事
  行动。虽然参战的中国军队,在日军绝对优势、现代化火力的猛
  烈攻势之下,个别作战的确是相当的英勇,同时也有很大的牺
  牲,但是却难以产生理想的战果。

    因此,长城抗日作战失败之后,中国的各个阶层,开始对于
  中日的历史决战,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中国必须要设法尽量的
  争取时间,结束内部的分裂与消耗,以推动国家全面现代化的建
  设,这样才能建立一支能够保家卫国的军队,否则中国迟早会被
  日本所鲸吞与蚕食而灭亡的。 


  热河与长城之战,可以说是日本连籍口都懒得制造一个,就明目张胆的
占领中国的领土的公然侵略行为,当时的国民政府明知无力在战场上御敌,
但是必须展现抵抗的决心,以维系民心士气,同时希望要日本付出一些侵略
的代价。虽然中日双方在热河的军事较量,是不可避免的冲突,但是无论是
日本还是中国,都无意与无力,就此展开全面的战争,所以热河的作战,是
一个非常特别的局部作战。

第105页
11.1  中国军队首度联合抗日

  热河与长城之战,是中国与日本之间,继甲午战争之后,一场比较接近
正式的决战,这场作战清楚地证明,中日之间的国力与军力的差距,比甲午
战争之时还要更大。虽然中国军队的作战表现,相当的英勇,但是却不能改
变中国战力严重落后日军的事实。当时的中国,是一个落后与分裂的国家,
他正陷在危亡的历史危机之中,根本没有国家化与现代化的军队,可以对内
统一国家 -- 当然就更没有力量对外可以抵御外侮。造成中国军力不足的根
本原因是,中国内部的分裂、内战不休、国民缺乏国家的认同,使得中国没
有办法建设一个现代化的政治、社会、经济、工业体制,来支持一支可以捍
卫领土与主权的军队,以对抗日本这种现代化国际级强权的侵略。这不是当
时任何一个军队或是政治的领导人,单凭其个人的决断与能力,就可以改变
的情况。

  当时中国四分五裂的部队,包括中央军、东北军、西北军以及晋军,在
长城进行对日作战,是第一次各路军系的联合军事行动。而这些参战的中国
部队,无论从作战训练、编制、装备、指挥系统,都是各自为政的架构,加
上彼此之间仍心存猜忌,更难发挥整体作战的效果。虽然参战的中国军队,
在日军绝对优势、现代化火力的猛烈攻势之下,个别作战的确是相当的英
勇,同时也有很大的牺牲,但是却难以产生理想的战果。

  因此,长城抗日作战失败之后,中国的各个阶层,开始对于中日的历史
决战,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中国必须要设法尽量的争取时间,结束内部的
分裂与消耗,以推动国家全面现代化的建设,这样才能建立一支能够保家卫
国的军队,否则中国迟早会被日本所鲸吞与蚕食而灭亡的。

11.2  中国全方位落后是作战失败的原因

  若从战争的现场与过程而言,日军表现的战斗能力是相当的杰出,关东
军司令官武藤信义大将与参谋长小矶国昭中将,应该是居首功,因为他们指
挥日军的热河攻击作战中,表现出决断的胆识与充分谋略。关东军只运用有
限的兵力(两个师团加两旅团),却能充分地发挥灵活与集中的战术运用,
再配合使用策反中国军阀部队投靠的政略,以及首次使用飞机与强大炮火的

第106页
协同作战,使得日军能够在十天之内,就闪电般的顺利攻占了热河全境。虽

然日军在继续攻击长城防线的作战中,遭受到华军猛烈的抵抗,但是日军仍
然充分地掌握战场的主动,并给与中国军队相当严重的打击。

  而中国方面,张学良之所以无法在事先调动各军迎战,是由于当时他已
失东北根据地与大量的军政资源,国民政府里的汪派又只给压力,却没有实
质的助力;他所统领的华北各军,原本有着彼此对立的心结问题,无法在短
时间之内化解,因此对造成各部队对张学良的指挥,处处制肘与防范,也就
影响到张学良的战略企图心不足。张学良身体的状况也因为毒瘾的伤害,更
无法应付作战沉重的压力。

  然而就全盘大局的失利而言,又很难完全怪罪给张学良的失策。因为这
是中国自从清朝与外国军队作战以来,第一次的各地方部队协同作战1,仅
仅在两年多前,这些部队还是彼此相互厮杀的“敌人”。当时面临日军攻势
的张学良,既无足够的威望与能力应敌(那时他只有三十二岁,只是一个地
方军阀的继承人),更缺必须的后勤支援能力,因此他还能够压住华北各军
应战,就已经非常的不容易了;等到战局大幅的逆转之后,张学良竟然能够
因为一句话,就自动地卸下兵权,东北军也没有因此出现哗变或是拒战的情
况,更是自从清朝末年以来,拥兵自重者近乎不可能的表现。

  不过热河与长城之战事前的中国舆情反应,可以说是对于中国国力与军
力的情形了解过少,因此对于张学良以及东北军的表现给与过于严苛的批
评,舆论把东北军骂成“不抵抗部队”,“一战就败”,而把西北军的喜峰
口之战,捧为国之干城。热河抗日作战的失败,对于浮夸的舆论与不切实际
的人心,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在北平的“学者专家们”,这才开始深切的了
解到,中、日国力的差异,有着整个民族全方位的历史问题。日本不是由一
天而强盛,中国不是因一人而落败。

  其实这是当时中国人的民族心理问题,不敢真正面对失败的原因,一定
要找一个替罪羔羊(东北军)泄愤,以减少每一个国民其实都应负起的历史
责任;而同时对西北军的喜峰口逆袭战果,作出过度的宣扬2,以证明是东
北军太差,而非中国军力的不行。事实上,当时东北军一样地在明知无法战
胜的状况下,对日军攻势进行浴血作战,只是因为张学良下野,政府与舆论
___________
1 甲午战争虽然在一个朝廷的指挥下,却只有李鸿章的北洋系部队参战。
2 例如“中国的兴登堡”,或是“大刀队灭尽东洋现代化部队”等言论。

第107页
又要找东北军当成替罪羔羊,因此缺少公正的报道,而其实西北军一样有其

脆弱的一面3

  事实上,当时蒋介石无法亲自率军北上指挥压阵的原因,是因为国民政
府在江西刚发动第四次围剿红军的军事行动。同时汪精卫在热河作战之前,
曾经亲访广州,当时广州政府领导人邹鲁就明白表示,假如蒋介石调兵北防
热河,广州方面不但不会协助或保持中立,而是会出兵攻击南京。中共在江
西、安徽、湖北等各地苏区的部队,更是从中牵制了国民政府军队的移动。
当时的国民政府,无论是派晋军、西北军或是东北军的其他将领,都更加难
以指挥中国的部队进行热河保卫战,甚至就连蒋介石亲率中央军与日本作
战,结果恐怕也是好不到那去。因为实情是当时的中国,根本没有将领与部
队,能够抵挡武藤信义所指挥的关东军的攻势。

11.3  人心向背是战争的关键因素

  为什麽中国军队在一二八事变的上海,可以打得如此轰轰烈烈,东北的
抗日义勇军可以困扰无敌的关东军,而华军在热河与长城之战却是如此的不
堪一击呢?就历史的角度而言,关键在于民心士气的支持。因为当时无论是
在上海还是东北,人民都是热烈支持华军抗敌作战的,因此中国军队可以在
人民的支持下,越战越勇而有超水准的表现。但在热河的状况刚好相反,当
地的人民根本是利用机会反抗军阀“汤老虎”部队的虐政,因此华军在没有
得到人民主动支持的环境下,张学良无法派遣缺乏国家意识,以及没有足够
后勤的地方军队,事先进驻热河。在作战时,缺乏人民支持的部队,其战斗
表现,必然会在水准之下。

  而日军的训练、编组以及武器装备,在接近三十年来的重点配置,都是
为了在西伯利亚与俄军进行野战准备,因此比较不知如何应付城镇的攻坚与  
巷战,也不知如何面对人民起义的游击作战。日军在上海与东北地区的作
战,既有轻敌的问题,又需要时间调整适应,因此日军的作战表现也就在水
准之下。但是日军在热河之战,刚好得到日军最为优秀的将领指挥,又可以
充分发挥野战的能力,加上策反工作非常的成功,热河民团又有响应日军的
军事行动,所以关东军在热河的作战,当然是得心应手、大有表现。
___________
3 在卢沟桥事变之后的平津作战,就可以看出西北军宋哲元部的问题,也是非常的严重。

第108页
  在热河保卫战之前,当时中国的舆论界,一天到晚地把政客与“报纸军
事专家”的谬见,大量地加以渲染与散播 -- 这些见解,把一二八事变的中
国军队能够暂时的守住阵地,当成日军战力其实不足为惧的证明,把东北抗
日义勇军的风起云涌反击,当成关东军战力不过尔尔的事实,舆情当然就会
期待中国军队在热河再有杰出的表现,事实上,这些舆论可以说是爱国热情
有余,但是对于事实了解缺乏,只会影响到整个战略的布局,更造成了引爆
政潮的燃料库。

11.4  日军掌握作战的优势

  当然从战略对抗的角度而言,日军进兵热河的战略目标非常清楚,攻占
热河,痛击华军,以切断关内对东北义勇军的支援,并且扩大华北分裂的局
势。但是中国军队的战略目标则并不清楚,张学良先是期望热河能够成为中
日两国的一个缓冲,以尽量的拖延双方冲突的时间,减少东北军的伤亡,蒋
介石则是把热河的保卫战,当成一场维护政局安定的牺牲打,作战目标不在
保住热河(因为根本也保不住),更不是就此进行中日全面的战争,而是要
给国人一个抵抗的交代,以安抚民心,同时能让日军多付出一些侵略的代
价,而稍知收敛。

  而关东军在武藤信义指挥下,犹如脱胎换骨般地发挥高超水准的战力,
一扫过去受困于东北义勇军的形象,也是出乎蒋介石与张学良的意料之外。
武藤信义只以两个师团加两个混成旅团的部队,就敢大胆地发动热河之战,
造成中国部队几乎措手不及的应战。中国方面则是由于军力的调度,特别是
后勤支援,有着根本无法克服的困难,因此对于进驻塞北寒荒的热河作战,
本来就是有些应付舆论压力的消极作战。当时张学良真正的主力作战部署意
图,不在热河而是在长城沿线抗敌,以确保河北平津,热河反而成为陪衬的
作战,只要能有抵抗的表现就好。不料热河作战的表现过于差劲,造成华北
人心与军心的全面浮动,蒋介石只有在仓促之间北上,张学良负责请辞,蒋
临时重新布局,在长城沿线与日军作战。

  虽然当时各军在长城的作战,特别是中央军防守古北口到南天门的血
战,几乎是以全师牺牲为代价,西北军在喜峰口与罗文峪甚至出现成功的逆
袭,而东北军王以哲部、何柱国部与晋军商震部、傅作义部,在滦东也都有

第109页
相当英勇的抗敌牺牲,但是当时中国部队,根本对于现代新式的火力所知有 
限,在长城地区坚硬地形难以临时构建有效的防御工事,而日军使用空军与
重炮的优势火力,造成中国守军阵地几乎全毁,也就无法成功地对抗日军的
攻势。不过这系列的战斗,证明了中国军队的确敢于牺牲,不再是一支望敌 
溃散的“太监军”了4

11.5  华军作战需要大幅改进

  不过就作战指挥而言,当时何应钦与杨杰的长城防御作战战略,实在是
过于的被动与呆板,只是强调各军死守险要阵地,而与日军进行浴血作战,
来展现中国军队流血与牺牲的精神,却没有在战场上发挥协同作战的功能,
更没有运用主动反击的战术,打击日军极其脆弱的后方与补给线,实在是相
当的失算。

  事实上,当时在长城防线的中国军队,应该采取更为灵活的机动防御,
一方面以部分军队,依据地形险要布阵防守,但是应抽调更多的兵力,采取
精锐编组,在长城沿线一些日军兵力薄弱的地带,主动地越过长城,利用复
杂的地形,深入日军的北侧反击敌军,甚至可以远征日军补给集中的后方据
点,进行大胆的敌后攻击与破坏,与包围日军的后方据点,而造成日军首尾
受敌的压力(因为当时日军在热河后方的兵力的确不足,军力几乎全都调到
长城正面攻击华军了),而不是让各军完全以被动的防御,等待日军强烈火
力来逐一击破。

  当然要实施这种机动防御,是需要有更好的部队协调,以及更为宽裕、
可资调动的兵力,同时也需要指挥官有足够的企图心、决策的胆识与能力。
这不但是当时何应钦与杨杰没有这个能力,而是中国军队直到武汉会战后
期,才开始懂得运用这种战术,在三次的长沙会战中,中国军队才真正灵活
的使用这种战术。

11.6  长城作战对日本侵华策略的影响

  日军在赢得热河与长城之战的胜利之后,当然成功的截断了中国支援东
___________
4 蒋介石在当时的日记中,对于长城抗敌的失败并无过度的意外与自责,反而说军队能够在
日军强大火力攻击下,死守力战不退,可以告慰总理孙中山先生在天之灵。

第110页
北义勇军的联结通路,使得义勇军在热河失守之后的短期间之内,因为进一

步的失去支援,大部分的部队被日军消灭,一部分则是退到苏联的境内,不
过仍然有少部分义勇军在白山黑水之间,以游击战的方式一直坚持到抗战胜
利。东北义勇军自动自发的英勇作战精神,是在中国的近代史中,一个唤醒
了民族精神的历史事迹。东北义勇军的精神所兴起的一股抗日的共识,开始
成为凝聚中国统一与新生的力量,终于成为中国走出几世纪迷失的历史动
力。

  日军占领热河后,不但完成日本对于拱卫满洲国的战略,同时也为推动
“蒙古国”,找到一个理想的桥头堡,这时日本的侵略野心,简直已经到达
沸腾的地步。日军既已穿过长城,兵临平津,就进一步的积极制造事端,煽
动军阀与汉奸政客,以推动设立“华北国”。日本终极的战略目标,就是分
裂中国,然后加以宰割。

  不过,中国军队在热河与长城的作战与牺牲,多少让日军觉得,要想再
演出类似九一八事变那种近乎无抵抗的占领中国事件,是不可能的,因此日
本必须设法策动与扩大中国内部的分裂,然后再加以介入与利用,它才能顺
利的“征服”中国。所以日本在热河长城作战后,暂时停止全面的武装侵
略,对华开始采用武力压迫之下的政略行动,准备一块块地肢解中国。首先
上场的就是“蒙古国”的建立,以及“华北五省的自治”的推动。枪声未
息,谈判上的压力就已上阵。

  事实上,日本在谈判桌上的强横态度,绝对不减于在战场上的残忍手
法,不过中国只有见招拆招,国民政府多数采取息事宁人的退让政策,用尽
一切力量与日本周旋,才勉强换到了四年的准备时间(1933-1937)。而当日
本发现中国已经开始凝聚抗日的共识,以及有了一些建设与军事的成果之
后,就决定提前发动对中国全面的侵略。



www.ccina.com

中国失土收复论坛

郑浪平 《不朽的光荣 - 第二次中日战争史》

www.npla.org/glory